|
||||||||||||||||||||||||||||||||
|
||||||||||||||||||||||||||||||||
|
||||||||||||||||||||||||||||||||
|
||||||||||||||||||||||||||||||||
|
||||||||||||||||||||||||||||||||
|
||||||||||||||||||||||||||||||||
|
||||||||||||||||||||||||||||||||
八十年代先后十几次到西藏、青海、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等西部地区写生体验。 80年代起先后二十余次深入西藏、青海、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甘肃等西部藏族地区进行写生及摄影创作,体验生活。曾多次赴黄山、太行山、燕山等地写生。艺术创作在继承中国画传统和李可染艺术精神的同时,注重吸取外来艺术的营养,深度的直面生活,从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中寻找自己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在重体验的基础上重表现,形成了特殊风格。北京、西藏、黄山成为国画《水墨家园》系列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鲜明的绘画语言、风格受到专业界的肯定和好评,同时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关注和欢迎。在创作国画作品的同时于2003年开始创作《藏迹》系列的版画作品,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引发了美术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在从事创作的同时推动公共美术事业的推广普及。积极参与中国山水画的教育,培育出近百名的中国山水画画家和学员。策划了诸多重大题材的美术展览,并且特别关注西藏美术事业的发展;2005年首次赞助、策划的《雪域彩练》西藏当代绘画展,确立了西藏当代绘画在美术史中的位置。水墨及版画作品被多家美术馆、重要机构、海内外诸多收藏家收藏。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黄山书画院院长、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西藏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画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北京画院山水班导师。 |
||||||||||||||||||||||||||||||||
|
||||||||||||||||||||||||||||||||
|
||||||||||||||||||||||||||||||||
参展经历 |
||||||||||||||||||||||||||||||||
|
||||||||||||||||||||||||||||||||
|
||||||||||||||||||||||||||||||||
概述 李小可的作品既是深情如梦的,又是满腹质疑的;既是坦然的,又是灼热难抑的;既有诗情,又哀惋如诉。所以李小可的创作超越了古典主义山水和现实主义山水所遵循的完整原则,探索新的绘画结构方式,用半抽象、模糊的、富于象征性的艺术形象,通过主观的分解、综合,强化了画面造型构图,笔墨结构关系,突出画面的“质”与“势”,抒发了内在地体验和情感。 在他绘画元素中所包含的形、线、点、面、色、空间、黑白、虚实、曲直、动静、笔与墨等,绝非仅是技巧层面上地自如发挥,而是融入了情感和精神的创造动能,由此创作出来的作品,笔墨走得更深更远,不仅皈依到各种以诗性为本的意象中,而且还进入到立体的、人性的抒情魂魄中。有时,我总想把李小可的作品命名为“回声”,从小处说是晨钟暮鼓的回音,往大里讲是斗转星移的跫音。也许,他最喜欢画的北京意象本身就是拥有深不可测的回声的。紫禁城的回声是民间的心跳,钟鼓楼的回声是记忆的潮汐,废墟上的回声是苦涩的痉挛,老胡同的回声是生活的密码。李小可的水墨家园就是收集这些回声、编织这些回声、传达这些回声的。事实上,我一直试图用“回声”的概念来结构李小可的美学追求,他的笔触、光感、色彩都具有回声的状态和力量,最不张扬的回声悠远、绵长、浓郁、宁静,仿佛是散发在四合院屋顶瓦面上的湿润气息,任你怎么打量,都沾满经年亦碧的乡音乡情。 艺术三要素 李小可一直坚信艺术创作必须紧紧依傍三个要素进行表现,即:生活、精神和绘画语言及形式的选择和探索。他感到艺术的表现过程就是艺术语言与心灵、血肉、精神的融合过程。既是画家又是摄影家的他,对色彩与光线有着敏锐的感受,在谈到作品《夏》时说:“《夏》感受于北京东郊民巷浓郁的街道、舞动的树干与浓郁透光的树荫,繁茂、深邃的印象使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而其深层的表现内涵则是体现自然界中生物旺盛繁茂的生命力,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注。同时也是自己对光明、单纯、宁静的心里追求的一种表达。为达到以这种表现,在创作中我运用泼彩、积墨、光感来表现浓郁的气氛,用具象、抽象交错运动的粗线来表现繁茂、蓬勃的树干,骑三轮的人物则体现宁静的环境与心境。”这段创作体会也可以用来审视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如《秋》、《梨花》、《荫》、《晴雪》、《冬晨》等,这一类作品的共性就是:浓郁的抒情,典雅的怀旧,淳朴的乡愁,飘逸的思绪…… 京派画家 李小可是重视“表现”和善于“表现”的实力派画家,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个性化抒情风格,使他的作品张力显然更加饱满。对他来说,作品能否成为人们心路历程上的等待,取决于艺术家率真的精神注入。因此,他的一系列山水、风景都洋溢着磅礴的生命力,他作品中的构图、光线、笔墨、色调、意境无不闪动着心灵的博动,这正应验了康德的审美理念:“自然之所以在我们审美判断中成为壮美,不是因为它激起恐惧情绪,而是由于能唤醒我们自己的力量。” 小可作为“京派画家”,他宽厚豁达的笔墨世界里,始终激荡着一种与天地相接的生命与历史的回声。 他的画作远离了逍遥自在,不回避世俗气息,更逼视乾坤,以容易感知到的绘画语言,升腾着画家胸中的人道情怀和人格境界。他的画从平面结构入手,处处协调画面关系、线条的坚实有力,积墨产生的斑驳混沌、虚实相成,把京郊燕山、皇城的宫墙、胡同、四合院……转化为具有新审美意义的视觉形象。他的笔墨语言、山水符号含融了李可染先生重拙,迟涩的特点。表现北京老房子,他用线的分割与连接构成了节奏有序的画面,局部看似乎是抽象的,模糊的,但这样的抽象是涵盖在有序的四合院屋顶和错落有致的树木构成的整体画面中,这里并非仅仅考虑具体的房屋院落,而是在处理画面各要素之间的抽象结构关系,塑造出绘画性的整体形象。这样的形象不再拘泥于细节,拘泥于阐释,而凸现了启迪观众的参与,以获得更深更广的审美效应。 他一方面在探寻艺术形式,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展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他力图用自己的作品表现内心纯净如牧歌般的心绪和爱意。他的画既非浮躁地涂抹心中块垒,也非优雅地抒唱闲情,更不是远离生活胡编乱造的哗众取宠,他的水墨家园是对生活、心灵和自然的美学记录,是剔除了晦涩和混沌的生命放歌。故而在他的笔下所呈现的城市、乡村、高原、洪荒、古街、民居等或宏或微的景貌,都不是为了热闹自己或别人的目光而画的,相反,人们总是可以从中窥见的恰恰是舒展的智慧、和谐的抒情、安宁的思索、淡远的胸襟。 李小可笔下的古都和现代化的都市在时间之河上交汇出诗性的光晕,他以奔流,周转的笔墨耕耘着这片磁石般的土地。晨钟暮鼓中的北京城,与其说是一座美质独特的美学参照,不如说它是李小可内心深邃、伤感、宽广的魂魄。《古都老屋》、《墙外春风》、《宫墙》、《胡同》、《京巷》系列等作品,使人想起林语堂先生的“老北京的精神”:“什么东西最能体现老北京的精神?是它宏伟、辉煌的宫殿和古老寺庙吗?是他的庭院和公园吗?还是那些带着老年人独有的庄重天性站在售货摊旁的卖花生的长胡子老人?人们不知道,人们也难以用语言去表达。它是许多世纪以来形成的不可名状的魅力。或许有一天,基于零碎的认识,人们以为那是一种生活方式,那种方式属于整个世界,千年万代。它是成熟的、异教的、欢快的、强大的、预示着对所有价值的重新估价——是出自人类灵魂的一种独特创造。”李小可以他的水墨家园将流逝的属于北京又属于心灵的那些日子从凋零中复苏过来;一抹苍穹或一片婆娑的树荫唤醒了对老北京的记忆;而啮咬着记忆又被记忆啮咬着般街巷胡同则让人们品嚼到岁月的疲惫和生命的不倦;那一堵堵没有断裂的宫墙被一缕缕随春风起舞的杨柳轻拂,一扫昔日尘埃纷扰下的痴呆木讷;那略显憔悴、倦怠的京巷老屋屋顶上灰瓦纵横,如同八卦网一般默默缠绕着屋檐下的生活流程;而关于充满连环意象的春夏秋冬四季京城,风的图案,雨的痕迹,树的凝视,光的奔突,幻化出无限纷繁的北京之梦……李小可在他架构的水墨家园中踽踽行进着,每一笔墨线与组合都是从燕赵大地与西部河山中演变而来;从北京的人居环境中演变而来;从立志表情的需要中衍化而来。每一笔粗墨线所勾织的经纬都是他湿漉漉的灵魂倒影。 国画风格 李小可国画创作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天地,但从题材、素材、形式、角度、内容都还正处在以选择与探索为特征的发展时期。成长永远不等于那种甘于成熟的状态,成长恰恰就是为了保持清醒、减少成熟、加速突破、迎接崛起。在我看来,他所画的西部风光、北京风情、南国烟雨都已经进入了单纯和谐的境界,具有了深入内心和灵魂的抒情气魄。在不断涤荡了笔墨杂质、纯净了感受与精神视野之后,他不仅能够以多姿多彩的笔墨投影出大自然的万象和个性化的心像,而且能够将生命之力锲入涌动的宣纸上的刹那与永恒里。 李小可有大量的绘画作品和创作杂记,他在创作中对“人”的存在所给予地自觉而清醒地关注程度,是我在很多风景画家中所少见的。他的作品最让人心醉不已的就是蕴育在笔墨深处的以人为载体的抒情细胞,尽管他的画作中往往并不直接画出人物,即使画也非常朦胧,却让人毫不怀疑他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去面对一切物质的存在和自然的事物。从早期完成的佳作《鸡公山夕阳》《鸡公山村舍》到近年创作的《北京胡同》《徽州雨》《街》等作品虽然在笔墨运用上依然流动着可染先生的影子,但在绘画语言和精神语汇的结合上,李小可找到了自己的独门表现,即他确立了以人为逻辑底蕴以情感为中心的表现方式。这在他的以水墨家园为母题的系列创作中,都得到了有力的佐证。他的创作实践体现了自己的美学理想:一切历史都是人在的历史,一切自然都是人居的自然,一切艺术都是人化的艺术。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人的永不缺席”。他的描绘今昔北京的作品,默不作声的画面其实处处有声,来自人间、来自民间、来自心间的京腔京韵成为所有自然景色和古街古巷的画外音。2003年创作的作品《古都老屋》、《家园》,被认为创作了中国画表现形式的突破性作品,别具新意的韵律感让画面浑然生成一种能够窥见老屋深处历史尘烟的X光。相信李小可心中永远有一个梦幻的北京,一个让他的灵魂独来独往的北京。这幅《古都老屋》与其说是对昔日老屋的蓦然回首,不如说是他对逝者如斯的老时光的美学挽留或颇具本土精神的文化捕捉。很少有画家能像李小可这样,用并不煽情的灰色调,将如今已体无完肤的北京老屋刻画得如此激情又如此理性。他创作的《宫墙》,在我看来就是李小可的思想语言在绘画中的积淀。威严、肃穆、沉重的宫墙,是皇家的经典,也是传统的象征,小可以几枝春风杨柳就打破了宫墙的禁锢,打破了平衡和平庸以及平静。这幅作品,不仅表现的是线的透视形态的视觉张力,而是浓缩了作者艺术思考与精神判断的文化性和思想性。正如德国哲学家阿尔多诺所说:“精神使得艺术作品有所表达。” |
||||||||||||||||||||||||||||||||
|
||||||||||||||||||||||||||||||||
|
||||||||||||||||||||||||||||||||
为了寻找新的绘画语言和感受,李小可曾多次到西部藏地,历经青海的黄河源头、长江源头、柴达木、西藏的阿里、珠峰、那曲、甘南的玛曲、碌曲、夏河……使他有了和藏地藏人近距离接触的机缘。藏地大自然的纯净博大,苍茫;藏人的真切挚热,刚悍和淳朴,给他以震撼。在当今缤纷物化的时代里,藏地藏人那种本源状态给人带来了生命的感悟和灵魂的洗刷。那是一个能使人魂断的神秘境地。你企图走得更近,可它永远在远方,这远方包含着变化、失去与永恒……这也像人生,总是在企图超越与无法超越的过程中。 作为画家的李小可起初是背着相机走向西部高地的,初衷神圣而单纯:为实现艺术理想寻找资源和灵感。国画大师李可染所及达的高度令人仰止,但那是属于前辈的;晚生可以循迹入门登堂,若想达到一己制高点,多么需要另辟蹊径。然而这一掺杂着功利色彩的初衷,不久就在高原的骄阳长风中消归于无形——骄阳长风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生态,岂止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套用时下词汇,那是心灵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诱惑,响应千年万载的呼唤,是命定的等待与邂逅。李小可就此全身心地投入,以宗教般的虔诚。这样说并无夸张的成分,对于西藏,小可的确是魂牵梦绕走火入魔,不仅反复走过,去触摸,去感知,去撷取,即使人在京城,精神依然在冰雪高原潜行。 他从中所获取的无以计量,连他自己恐怕也说不清楚。我们看到的作为画家的李小可诸如《佛崖》《古格遗梦》《神女峰的经幡》等一批彩墨画作,可见师承之厚重,可见厚重师承之上的间离与开拓,不妨视作获取中的独享部分;而作为摄影家的李小可所奉献的摄影作品,则是属于大众的共同分享。经由他的眼睛,一双专事审美功用的眼睛,对于光与色分外敏感的眼睛,宣泄了深心的感动与敬畏的眼睛,我们看到了需要举目仰视、举手加额的视觉西藏的经典:雪山旷野及其各色人等。这一切的表象和表情,固然是西藏,然而经由摄影主体的观照,它更集中,因集中而强烈,因强烈而丰沛,因丰沛而流光溢彩。不由不令人赞叹有加。 功利色彩实际存在,表现在相互的赠予和回馈。深入心底的西藏情结促使李小可在绘画摄影之外还要对西藏做些事情,于是首先与西藏美术界建立了特别友谊。多年来,以他主持的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和可创艺苑,多次在北京等各大城市举办西藏画展,推介藏汉各民族画家及其作品,推介西藏。西藏画家们心怀感激的同时,也视其为同道知音。 艺术与西藏在李小可这里和合为一。 眼神在此聚焦,心灵在此守望,魂兮归来,热情贯注——经由他的精神投射,删除了芜杂枝蔓的西藏,已被纯化为某种形而上存在的标志,被意味过,被象征着。惟有大美西藏可作如此担当,胜任载体功能。 |
||||||||||||||||||||||||||||||||
|
||||||||||||||||||||||||||||||||
|
||||||||||||||||||||||||||||||||
“水墨家园”之谓,是李小可对自己数十年国画创作的确切定位。这一定位的文化内涵已受到画界注目。水墨家园乃精神家园之变通,是画家本人以笔墨耕耘心迹、丈量心路的写证。水墨家园连通的是润湿了一生霜月的如水亲情。小可的作品之所以诗意汩汩,永无断流,盖是因为他那毫不浮泛的笔墨恒久地备足了家园的意切情深。 李小可作为李可染大师的儿子和学生,在继承家学,完成了一个山水画家所必备的学养和基本训练之后,已经成为当代山水画坛极具实力的画家。但是李小可没有完全遵循可染大师的创作模式,而是师其心而不蹈其迹。李小可的山水画创作已展示出新的艺术格局。如他所创作的作品中运用家学的山水笔墨语言符号来表现自然山水的粗犷雄奇,厚重沧桑;表达当代城市山水的生活家园、人文情怀。小可的山水创作用现代的时空观去俯瞰自然;用当代的人文精神去俯瞰社会人生,并将山川河域,人文景观纳入自己特定的心境中,创作出充溢着时代感的李小可心像——水墨家园。 小可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努力继承父亲李可染的笔墨经验的同时注重感悟自然,感悟社会人生,坚持采风写生。他先后10次以生命探险和艺术体验的双重身份足踏黄河、长江源头,走遍青海、西藏大量写生和摄影。他对西部山水的表现是抛弃了具体的时间、季节、地域、空间等要素,超越时空的以画笔穿透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色大地,发现并塑造一个无尽的美学时空,所以他的画作如《山魂》、《古格遗梦》、《雪域》、《神女峰的经幡》、《远眺》等,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大开大阖的精神风骨。 |
||||||||||||||||||||||||||||||||
|
||||||||||||||||||||||||||||||||
|
||||||||||||||||||||||||||||||||
2000年 作品《夏》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2年 作品《京巷》、《共存》北京画院收藏 2003年 作品《什刹海夏韵图》、《徽州雨》、《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图》北京画院收藏 2004年 作品《历史的符号》北京画院收藏 2005年 作品《家园》、《胡同》、《京巷》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天坛》北京画院收藏 作品《家园》故宫博物馆收藏 2006年 作品《家园》北京画院收藏 2007年 作品《云蒙山色》北京画院收藏 2008年 作品《苍桑》澳门政府收藏。 作品《古都今日》北京画院收藏 2009年 作品《秋》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2011年 版画作品九十九幅北京画院收藏 作品《青山松云图》人民大会堂收藏 2012年 版画作品十幅关山月美术馆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