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石(1915.6.12-2011.4.22),男,斋号何须斋,北京市人,自幼习画,早年师从赵梦朱,后拜梁树年为师,1937-1948年期间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同时参加湖社画会和中国画研究会;后执教于北京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后在中央工艺美院任教,还兼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会长;多次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绘制巨幅国画;多次出国举办画展;他的山水画师宗北派,旁及南派,广采博取,兼收各类画种之精华,具有宋画之严谨,元画之轻快,水彩画之秀润,版画之纯净而具装饰美;其中尤以桂林为题材创作的青绿山水画最能体现和代表白雪石的绘画风格。 | ||||||||||||||||||||||||||||||||||||||||||||||||||||||||
|
||||||||||||||||||||||||||||||||||||||||||||||||||||||||
|
||||||||||||||||||||||||||||||||||||||||||||||||||||||||
|
||||||||||||||||||||||||||||||||||||||||||||||||||||||||
|
||||||||||||||||||||||||||||||||||||||||||||||||||||||||
|
||||||||||||||||||||||||||||||||||||||||||||||||||||||||
|
||||||||||||||||||||||||||||||||||||||||||||||||||||||||
|
||||||||||||||||||||||||||||||||||||||||||||||||||||||||
20岁-30岁
1915年
1935 乙亥 20岁
1936 丙子 21岁
1937 丁丑 22岁
1941 辛巳 26岁
1942 壬午 27岁
1943 癸未 28岁
1944 甲申 29岁 1945 乙酉 30岁
创作《松荫垂钓图》。
1947 丁亥 32岁
1950 庚寅35岁
1951 辛卯 36岁
1953 癸巳38岁
1954 甲午39岁
1955 乙未40岁
1958 戊戌 43岁
1959 己亥 44岁
1960 庚子 45岁
1961 辛丑 46岁
1962 壬寅 47岁
1963 癸卯 48岁
1964 甲辰 49岁
1965 乙巳 50岁
1970 庚戌 55岁
1971 辛亥 56岁
1972 壬子 57岁
1973 癸丑 58岁
1974 甲寅 59岁
1975 乙卯 60岁
1977 丁巳 62岁
1978 戊午 63岁
1979 己未 64岁
1980 庚申 65岁
1981 辛西 66岁
1982 壬戌 67岁
1983 癸亥 68岁
1984 甲子 68岁
1985 乙丑 70岁
1987 丁卯 72岁
1988 戊辰 73岁
1989 己巳 74岁
1990 庚午 75岁
1991 辛未 76岁
1992 壬申 77岁
1993 癸酉 78岁
1994 甲戌 79岁
1995 乙亥 80岁 2004年 出版《白雪石师生画集》; 2011 筹建白雪石艺术慈善基金,同年4月22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 |
||||||||||||||||||||||||||||||||||||||||||||||||||||||||
|
||||||||||||||||||||||||||||||||||||||||||||||||||||||||
|
||||||||||||||||||||||||||||||||||||||||||||||||||||||||
白雪石擅画山水,无论是黄山、泰山及桂林风景,都在他笔下洋溢着灵性及活力。他巧妙地运用石线,表花及浓而不浊的墨色烘托出青山绿水的明洁意境。他的作品清新俊逸,朴秀多姿, 题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尤以桂林为题材创作的青绿山水画最能体现和代表白雪石的绘画风格。他的一种独具风貌的桂林山水画法被称为“白派山水”。
白雪石先生早年学山水临习宋元,受北派山水影响较深,画风清健俊朗,严整明净。建国后开始注重写生,补上深入自然、反映生活这一课。由于教学需要,他常带学生到山区写生,教学相长,使传统山水程式技法在自然真实面目中得到印证和补充。白雪石先生将传统山水画的简约概括的各种皴法、点法、墨法结合客观自然的真实生动,变化无穷,在此过程中也不断有新的发现与创造。50年代以来,他和许多名家如秦仲文、吴镜汀、吴光宇、梁树年、张安治、陈大羽、宋文治诸位到名山大川进行写生创作活动,眼界不断开阔提高,艺术渐趋成熟并形成个人风格。
雪石先生山水中的漓江系列山水,应该说是最能集中代表画家在传统山水画革新方面突出的艺术成就的。综观其漓江山水,无论其是雄浑浓重,或是秀润空灵,抑或是疏淡迷朦,无论是绝句式抒情小景,或是全景式长卷巨制,雪石先生皆能以其娴熟老辣的笔墨功夫运用浓、淡、干、湿、泼、破等不同墨趣、勾皴点染的不同笔情,恰到好处地挥写漓江晴、云、雨、雾中山光水影迷离的微妙变化。形象的剪裁、章法的处置,繁简、疏密、虚实、主次的艺术处理,皆极其讲究而又能自然稳健毫无斧凿之痕。勾、皴、擦、点苍老沉雄的笔道,墨色渲染的丰富层次,所塑造的漓江水色天光、奇峰倒影、竹林农舍、烟雨渔筏、芭蕉新篁,构成了层次丰富空间深远发人遐想的迷人画卷。
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及持续不断地深化变革,雪石先生终于突破了旧的传统程式,逐步迈入其自己的艺术自由王国。在当代传统山水画变革的诸多难题面前,雪石先生以其看似举重若轻的从从容容的步态,于不声不响之中,先后推出一批又一批、既有传统笔墨功力、又具新的时代气息的、艺术个性独具的系列山水新作。诸如以首都边远山区为素材的太行山水部分;以雄壮长城为主的燕山山水部分;以云、山、峰、泉雄视五岳的黄山山水部分;以“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为原型的漓江山水系列;雄宏的三峡山水等等。无论是宏篇巨峰抑或是盈尺小幅,皆能有异于古人也别于今人的突出个人的风貌。其画艺以独有的艺术魁力与审美境界,受到了海内外画界与社会各界的认同与好评,这是有目共睹的。
崭新漓江
60年代“文革”期间,正常教学与创作受到很大冲击,但先生抓紧一切机会奋力作画、写生,曾与吴作人、李苦禅等为中央一些单位作画,并于1973年去桂林旅行写生,漓江之美给他极深印象,开始了后来漓江系列作品的创作。在此期间,他埋头苦干积累了大量写生素材。 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形势令先生大受鼓舞,意气风发,山水画创作登上一个新高度。1980年他被推为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会长。
二十多年来,他以桂林山水题材为主动,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作品,深受人民喜爱。他还以极大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为国家重要政治活动场所、军政机关和大型厅堂馆所绘制了多幅巨制山水画。 这类作品虽是超大幅画,但仍然能做到协调自然,主次分明,层次有序,明将清新,表现了先生深厚的功力与把握大画的超人能力。
漓江山水是白先生多年观察写生和反复探索创造从而成为他驾轻就熟的题材,然而他仍兢兢业业从事创作,不论大小幅都认真推敲,冀有新的积累。他创造了自己的风格样式,堪称独步。
漓江风光虽美却难以表现,有人分析说,漓江观景,基本上是一条横线和一些竖线,即一条江和拔地而起的山头,纵深较小,故难画好。
白先生则运用中国画的以大观小法,放宽视野与想象,准确地抓住拔地而起的奇峰,一平如境的江面,远近迷离的群山,青翠欲滴的竹林,江湾待渡的渔舟、竹筏和置身画屏的村舍,使画作流溢着田园诗的情致,更表露着画家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他画漓江注意繁简对比,主山皴染特别深入充分,其余则适当放松但也是疏而不空。江边竹树着墨最多,令画面有较强的空间清朗之感。其他如倒影处理也恰到好处,和谐统一。 应该说画桂林山水给人印象深刻者,李可染先生首倡于前,白雪石先生继成于后。
白雪石的山水画作品以境取胜,除了注重实景的描绘以外,擅长注入感人的空间意象,将感情自然融化于山水画之中,创造出一种前无古人的独特画境。
人物评价
作为一代山水绘画大师,白雪石在艺术上有着异于常人的执着。正是源于这种精神,才有了白雪石在艺术上的巨大贡献,“我感觉父亲的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传统绘画和现代的生活结合起来,他生前一直致力于深入研究传统山水的现代化,致力‘西洋绘画民族化,民族绘画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他的山水画师宗北派,旁及南派。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宋画的严谨精湛,又有元画的轻快悠然,具备水彩画之秀润的同时又兼具版画的纯净与明快的装饰美感。”白启哲说。
白雪石以其对艺术理想的真诚,执着追求创新,勇于突破陈旧语言陈式,在现代中国民族绘画的创造与出新方面,走出了一条启人心智的艺术之路,被誉为“京派”新山水的代表人物之一。
特定的自然景观,在人的审美欣赏作用下,形成多种情态和情调,涌透着人文的内涵;中国画家笔下的山川风物,从来不是对象的“如实”再现,而是“万趣融其神思”的“畅神”之作。画论有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强调主观的立意,但这并不是脱离客观世界和自然美而超然独立的主观世界,而是以立意主宰物象或形似,融入主观的情思遐想,构成深远丰富的意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恰切地概括了立意与接物两个方面。这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思想的传统精华。然而在实践中往往偏废或未能折中辩证地把握。便如中国画从临摹入手,注重师承,以前辈成功之作为后学的蓝本。作为学习,这本来不失为一种便捷奏效和初入门径的方法。问题是让这种学习方法代替了创作方法,以嫁接拼凑程式为能事,造成因袭模仿之风,失去了生活素养和真挚情感的源头活水,使艺术了无生气。片面地发展,造成“中国画学之变,至今为极点”的局面。近百年来,中国画家中的有识之士集中精力解决的一大课题,便是面向生活、面向时代,拥抱现实;同时投入“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征途,促成了近百年来中国画艺术(包括山水画艺术)的时代转变和巨大发展。白雪石的山水画艺术便是这探索创新中勤奋耕耘卓有成就的一家。“桂林山水甲天下”,这里是旅游的热点,也是诗人、画家钟情的地方。画家吴冠中说:“像漓江这样的如画江山更永远是画家们抒写的佳境,古往今来的桂林画图当已无法统计。但,依旧没有画尽,而且永远画不尽。时代在不断前进,人们的审美意识在不断发展,江山倩影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变幻。”
白雪石的桂林山水,表达的是画家自己独特的美感体会,同时抓住了这一特定自然景观的奇姿和风韵。清代文学家袁枚说:“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鼠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脉,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当代作家张庚写道:“那种山明水秀的环境,那种细雨中的朦胧,那种雨止云高时波平如镜、倒影明澈、上下一片青碧的景色,那种傍晚放晴时候一脉余晕斜映在山头水面,使得整个青碧的天地里略微闪烁着一点淡淡的金山的境界,这些都是非常妩媚的。山水也有自己的性格,桂林的山水应当不是雄伟的而是秀美的。韩愈曾经有两句诗咏桂林山水道:‘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白雪石的桂林山水,既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奇山秀水,又传达出雅丽纯净、生态和谐的漓江神韵。
白雪石的山水画艺术,可以说是来自传统,成于写生。我们知道他早年师从赵梦朱学习工笔花鸟;后师从梁树年专攻中国画山水,迄今已逾60年,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和修养;同时又自如地掌握西方的造型写实能力,这就为他在艺术上的探索求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能够得心应手地描绘现实生活,反映时代风物。追溯白雪石山水画艺术的成长轨迹,大约15年间,是钻研领会传统艺术规范时期。我们从他1947年创作的仿古之作《秋江泛舟》中,大致领略其时的艺术风貌,可以说已基本掌握传统精义,却未见脱出窠臼。1949年之后,大约25年的时间,转向接触现实。上世纪60年代的作品,似乎还感到有生涩之感,即传统笔墨未得充分发挥,而现实的景象尤未能妥帖地入画,据说这一时期他还专门画过人物,无疑这对艺术的摸索和趋向成熟是颇有裨益的,尽管也许在当时并未见明显的效应。同时,他长期从事艺术教学工作,必然促其艺术的纵横思考和广泛借鉴。第三时期,是近二十几年,白雪石的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目风格,而又在总体上趋向成熟完美的境地。尽管从白雪石的近作可以看得出,他从题材、笔墨和艺术诸多方面还在不懈地反复探索力争出新,但可以说,已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从传统中走过来的画家中,白雪石的山水画之所以能开拓出新生独出的面貌,实仰赖认真的写生。这可以说是借鉴了西洋画的再现式的造型法则,通过一点一滴的写生过程,以心接物,深刻感受,真正实践了“师造化”的主张,从而也就激活了他领会掌握的传统艺术思想和技法,面对现实,较好地完成中西艺术的融合。他的作品多有所本,但所本的不是某家某派的笔墨程式,而是以真山真水为本,包括传统中国画画谱中最基本的树、石、点景、人物种种,都重新来过,有自己的心得。正因为对艺术的一丝不苟,勤奋实践,每每使我们会心于他作品中甚至是局部的细节处也画得十分具有情趣,耐人寻味。比如《溪水清浅》中顾盼有致的3头毛驴,《云起牧归》中的羊群,还有《雀戏春林》中上下翻飞的喜鹊,确实点活意境,带来诗意。《江边泊舟》中那个划船的渔夫,非常简略,其吃力撑杆的情态,真实生动。是否可以说,比较而言,白雪石的山水画,有较多的现实主义成分,但又绝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而是“人在艺术中体现真实,因此,那是一种认知,不是抽象或科学的认知,而是一种行为,一种肯定;一种并非在描述、重复或模仿中,而在创造即创造新事物中表现自己的认知”(达米安·格兰特的《现实主义》)。
白雪石多为公众场所创作大幅面的山水作品。所画漓江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后的再创造,既尊重自然,又重构自然,虽然动用的是工致严谨的体式,但实际上也是在似与不似之间,通过形式而传达神似之作。既有空间、光色、体量的表达,又有构成的设计和处理,整体氛围的把握,营造出咫尺千里的气势;同时,又较成功地运用了中国画艺术中一向非常重视的虚实处理,造成某种空灵含蓄的境界,使画面透露出不尽的诗意。在整体秀美的画面中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皴擦点染的笔墨意味,又具有相当的力度,经得起反复审视和推敲。中国画论中说:“巨幅工致画,切忌铺陈,用意处须十分含蓄,而能气足神完,乃为合作。”
亦如宗白华所说:“一切艺术的境界,可以说不外是写实、传神、造境;从自然的抚摹、生命的传达,到意境的创造。”白雪石的艺术正是如此,无论全景式的巨构如《漓江一曲千峰秀》,还是别有情趣的边角小景如《雨后漓江》《青漓江畔半山亭》等,都是情中之景,景中脉脉含情,跃动着大自然的生机。
白雪石也画黄山松云、长江三峡、湘西佳胜;后期多作太行燕山,而风格渐趋苍劲,每多绵密用笔,或泼墨泻染,多方突进。可知画家不断求新的艺术苦心和不懈追求。
艺术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又不能循规蹈矩,问题在于怎样对待和应用艺术规律。成功的艺术家总是在超越法度中树立新的规律,在新的突破和创造中有某些传统妙理的发扬。“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当我们欣赏品味白雪石的艺术时,不禁让我们想到并且进一步思考苏东坡这句富有哲理的名言。 |
||||||||||||||||||||||||||||||||||||||||||||||||||||||||
|
||||||||||||||||||||||||||||||||||||||||||||||||||||||||
|
||||||||||||||||||||||||||||||||||||||||||||||||||||||||
日本为之出版《白雪石匠作展》、《白雪石画展》等专集,有《荣宝斋画谱·山水部分》行世。并出版有专著《中国画技法》,与孙其峰、黄均合著的《国画技法》。
白雪石写意山水画集
作者:白雪石 绘
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及持续不断地深化变革,雪石先生终于突破了旧的传统程式,逐步迈入艺术自由王国。在当代传统山水画变革的诸多难题面前,雪石先生以其看似举重若轻的从从容容的步态,于不声不响这中,先后推出一批又一批既有传统笔墨功力,又具新的时代气息、艺术个性独具的系列山水新作。
雪石先生以其对艺术理想的真诚,执著追求创新,勇于突破陈旧语言模式,在现代的中国民族绘画的制造与出新方面,的确是以其毕生的艺术实践,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足以启人心智的艺术之路。
作者简介
白雪石,原名白增锐,1915年生于北京,2011年去世。
1932年师从花鸟画家赵梦朱先生,研习没骨花鸟画。1935年师从梁树年先生研习山水画。1953年任教于北京第四十八中学,作专职美术教师。1958年调入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1963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64年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先后任该院讲师、副教授、教授。曾担任第七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1年北京美协组织成立“白雪石研究会”。
出版的专著有《写意山水技法》、《荣宝斋画谱·白雪石绘山水部分》、《白雪石画选》、《中国现代名家画谱·白雪石》、《当代中国画大师选集·白雪石画集》、《白雪石现代山水画集》。
作者:白雪石 绘
内容简介
白雪石,斋号何须斋,北京市人,生于1915年6月。自幼习画,中学时代受教于花鸟画家赵梦朱,后拜梁树年为师学习山水画,1937-1948年期间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同时参加湖社画会和中国画研究会。解放后执教于北京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后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现任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会长。曾多次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绘制巨幅国画。多次出国举办画展。 白雪石早年师事赵梦朱、梁树年(黄胄),研习没骨花鸟和山水画,传统功基深厚。他的山水画师宗北派,旁及南派,广采博取,兼收各类画种之精华,具有宋画之严谨,元画之轻快,水彩画之秀润,版画之纯净、明快而具装饰美。
白雪石擅画山水,无论是黄山、泰山及桂林风景,都在他笔下洋溢着灵性及活力。他巧妙地运用石线,表花及浓而不浊的墨色烘托出青山绿水的明洁意境。他的作品清新俊逸,朴秀多姿,题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尤以桂林为题材创作的青绿山水画最能体现和代表白雪石的绘画风格。他的一种独具风貌的桂林山水画法被称为“白派山水”。
作者:白雪石 著
编辑推荐
人民美术出版社强力推荐,至今已发行近300000册,学习传统中国花鸟画的必备教材,著名画家白雪石先生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和自身绘画创作经验编写的一套完整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教材。
内容简介
绘画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学习的历史,因为对于任何从事这一行当的人来说,不管他取得了多大的艺术成就和有着多大的年龄,也不管他有多大名声和多大影响,学习对于画家来说是终生的事情。西方绘画如此,中国画更是如此。对于中国画来说,初步的学习阶段与西方绘画相比,更是有着独特的传承方式和学画特点。
著名美术教育家孙其峰先生经典的课徒画稿,规范的教学笔记,传统权威的图例范本,从最基本的运笔、用墨、赋色入手,由浅入深、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带领研习者进入中国花鸟画的堂奥。图版清晰明了,文字讲解详实,是初学者、提高者、晋级者最实用的中国画教材。
形象的剪裁、章法的处置,繁简、疏密、虚实、主次的艺术处理,皆极其讲究而又能自然稳健毫无斧凿之痕。勾、皴、擦、点苍老沉雄的笔道,墨色渲染的丰富层次,所塑造的漓江水色天光、奇峰倒影、竹林农舍、烟雨渔筏、芭蕉新篁,构成了层次丰富空间深远发人遐想的迷人画卷。这些无不是画家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据其个人的艺术理想和审美体验所宣泄的其“胸中”的漓江山水,所谓“山川于予遇而迹化”此之谓也。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历史口碑内涵、“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千古名句的意韵皆融于画家心灵和审美创造中。
清新明丽、雅静恬淡、朗润旷远是白雪石漓江山水的总体韵味,就其每幅个体看来又似长短韵律各异的优美乐章,有似《高山流水》的玄远流畅;有似《平湖秋月》般舒缓宁静;有似《春江花月夜》的灿烂幽远…… 总之,雪石先生漓江山水使人有耳目一新。心灵净化一尘不染之感。“画如其人”斯之谓也,这正是画家心灵的写照。颓唐、消沉、狂傲地宣泄,或装腔作势地扭曲艺术心态,从来与白先生无缘。
白雪石先生以其对艺术理想的真诚,执著追求创新,勇于突破陈旧语言陈式,在现代的中国民族绘画的创造与出新方面,雪石先生的确是以其毕生的艺术实践,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足以启人心智的艺术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