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闻

王明明|我所认识的吴休先生

2016-05-06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王明明
[摘要]5月10日,“意象心生——吴休作品展”即将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作为原北京画院副院长,吴休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动北京画院的画家在全国举办美术展览,并将中国艺术推广到全世界,而他本人也在美国讲学时,尝试用中国画的笔墨来画北美山水,从而奠定了他山水画创作的新基调和新面貌。

5月10日,“意象心生——吴休作品展”即将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作为原北京画院副院长,吴休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动北京画院的画家在全国举办美术展览,并将中国艺术推广到全世界,而他本人也在美国讲学时,尝试用中国画的笔墨来画北美山水,从而奠定了他山水画创作的新基调和新面貌。



在家人与好友眼中,吴休先生爱才、惜才,不管这个人出身如何,但凡有才华、有潜质,他都会尽其所能来帮助,无论是拜访名家,还是亲身示范。在艺术创作中,他甘于向深处走,敢于向大家质疑,提倡画家应摈弃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扎实钻研、不畏艰辛。吴先生本人也是这么做的,边画画,边行走,即使冒着生命的危险,也不曾停下自己的脚步。

受到家学影响,吴先生颇好诗词文赋,童年时就有颇多佳作。他曾经写过一首《七十二岁抒怀》:

耋岁不觉老,心花犹盛开。
得闲歌几曲,逢坊舞一回。
友朋时聚首,诗画当抒怀。
亲情铭肺腑,名利等尘埃。
行藏随际遇,劳逸自安排。
颇喜林泉趣,亦愁黎庶哀。
求索奥无止,伏枥志未衰。
此生恨太短,总想再重来。

这正是吴休的人生写照,胸中存浩气,腕底起雄风。编者





《负薪者》 1960年

 
 
    《七十感怀》 2001年
    书法释文:
    浪淘沙·七十感怀
    往事溯七旬,回首堪惊,梦中犹是幼儿身。慈母紧偎怀抱里,尽享温存。
    风雨伴平生!终见晴明,图山画水写衷情。检点行囊江海去,一路歌吟。

 
 
    《山高水长》 1979年
 


2015年11月,得知吴休先生在武汉突然离世的消息,我深感震惊。记得在此一周之前见过吴休先生。那时,他的精神很好,他和我谈到了近来的艺术活动和崔子范先生画展之事,却没想到那是与他最后一次见面。吴休先生的离开让人心痛和扼腕,对北京画院、对美术界来说,都是一大损失。

我与吴休先生的相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中,那时我还是一名工人。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中国美术馆的北京市美展办公室。他为人亲切、和善,温文尔雅。20世纪80年代,北京画院从四合院搬到了现在的院址,吴休先生一直在画院主持工作,积极为画院谋求更好的发展,付出诸多心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吴休先生是一位学养全面的艺术家。他曾师从李可染、吴镜汀、叶浅予、娄师白等前辈,广采博取,兼收并蓄,学习并传承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技艺与精神,积累了扎实的功底与人文底蕴,创作了大量的佳作。他的画寓情于笔墨,注重意境,大气雄浑却又饱含诗意。他虚心学习传统,其创作立足于对生活的深入体察,学古不泥古。

艺术创作是复杂的,真正触动我们内心的往往是隐藏在作品表现形式与技法背后的思想与精神,这种思想与精神的传递就是画家修养的视觉转换。吴休先生的创作让我看到他深厚的修养,看到了他许多做在画外的“功夫”。他勤于耕耘,对待艺术严肃思考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吴休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身上有着诗人的气质与文采,并力求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的画抒情,他的诗言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清新豪迈。艺术家不是单靠绘画技法而成就的,而借由技法表现出的深厚修养、人文精神与高尚品格才是区分艺术大家与匠人的重要标准。吴休先生用自己在诗、书、画、文多方面取得的艺术成就注解了这一点,他身上所具有的人文底蕴,也正是现在的画家最缺少的部分。

退休以后,吴休先生仍坚持创作、讲学、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用自己慈悲的情怀与担当,做着很多事情。他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推广慈善事业,用艺术去达成扶弱济困的义举。散发在他身上的人性光辉,如他的诗、书、画、文一般,皆是有感而发,自然的流露,照亮了我们,更成为我们心中的榜样。

吴休先生是北京画院的老领导。我们回顾吴休先生的艺术人生,是为了表达北京画院及美术界对吴休先生的怀念之情,感激吴休先生为画院美术事业所付出的一切。吴休先生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 王明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画院院长)

作者:王明明
责编:快雪

©2014-2024 xda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