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闻 |
纪清远先生的画家天赋是与他的祖先纪晓岚分不开的。对于这位清代第一才子,纪清远从不直呼其名,而是很尊敬的称他为“文达公”,这也是纪晓岚去世后御封的谥号。纪清远先生之所以走上专业画家的道路,和他的恩师蒋兆和先生不无关系。蒋兆和先生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当年,作为在中央美术学院作“流水”教学的教授蒋兆和先生从来没有在家收留弟子的习惯,但纪清远却成为一个例外。他刚20岁就有幸得到蒋先生手把手的教诲,成为蒋兆和先生的入室弟子了。
对于纪清远先生来说,和蒋兆和的师徒情缘是一生的财富。而他和蒋先生画作结缘,还要从他很小的时候说起。
那是在1981年春,周思聪老师派他去向蒋兆和先生请求能否让画院人物画家观摩一次《流民图》。当年纪先生的家住在月坛北街,与蒋先生是邻居,同住一栋楼。纪清远把周老师这个意思跟蒋老提出了,老人欣然应允。这幅画当时收藏在蒋先生家里,束之高阁。过了两个月,师母让代明师兄告诉我安排下周日来看,蒋老家中十分拥挤,那么大的画根本没有地方摆,而因为纪清远家中稍微宽敞一些,商量好决定在他们家里看。师母同意后他就通知了各位画家。看画那天家里专门为此腾出一面墙。代明兄扛着这卷大画来到我们家,周老师、刘春华、贾浩义、王为政、王明明、吴茜和聂鸥也都到了。纪清远让弟弟和妹妹帮着把画靠在墙上,将《流民图》徐徐展开,纪清远从小就知道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只是在印刷品中见到过,第一次亲眼看到这幅举世闻名的巨作,当时只有一种感觉,气场十分宏大,画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刚劲、洒脱的线条融为一体的视觉冲击力一下子使我震撼了,而在场的所有人都与我同感。
1986年蒋先生去世,蒋先生的夫人决定把《流民图》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后来这幅作品还不只一次地展出,有些老人站在画前流下了眼泪,他们有那个时代的回忆。作品诞生于国家民族危难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描绘人民有家难归、颠沛流离的情景,画中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神态和情感刻划得十分生动。《流民图》堪称近现代中国人物画的颠峰之作,也是世界级名作。
我们后辈对蒋先生的艺术有一个共识:也就是他的一生是追求和弘扬真、善、美的一生,蒋兆和艺术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在于其人民性;在艺术上立足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融合西法,革新首创,才能更直观而深刻地反映现实。作为人物画承前启后的大师是当之无愧的!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没能用照相机记录下这次难忘的观摩。但是蒋兆和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会永远传承下去。
蒋兆和屈原画作
也许有的听众对蒋兆和先生不太熟悉,前几年红遍网络的《杜甫很忙》的原作画像,其实,就是蒋兆和为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所作。画作以白描的手法,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
蒋兆和先生杜甫原作
纵观纪清远先生的画作,人们会发现,他不仅承袭了蒋兆和先生的衣钵,以人物画作为其国画的表现主体,在手法上,善于抓住人物的神态,虚虚实实,相得益彰,他还有了自己的独到创意,创造了没骨法与勾勒法相结合、工写兼备的水墨画法,且自成一格。
“有一位画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传统的东西好像一点儿也不传统,都是由一点点新鲜的东西组成。”纪清远常用这句话来表明自己的绘画兆和理念,在他看来,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到了今天的博大精深,都是逐步积累起来的。文艺形式也是在不断增加的。“比如京剧,其实是个只有二百年的新剧种,它是在地方戏的基础上融汇而成,经过历代大师的不断创造,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相对完美的戏剧体系。所以,我说中国文化是加法而非减法,绘画亦是。”
蒋兆和先生画作
纪清远先生画作
纪清远先生画作
1986年,蒋兆和先生去世,纪清远先生继续跟随周思聪老师学习,并正式调到北京画院工作。而在一次跟随周老师外出采风学习的时候,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知心爱人――卢平女士,从而成就了中国画坛的一段佳话。
(文章转载自:徐徐道来话北京公众号)